五種比量

五種比量
(五種比量, 五种比量)
The five inferences in (Indian) logic:
(1) [lang id =1028]相比量 from appearance, e. g. fire from smoke;
(2) [lang id =1028]體比量 from the corporeal, e. g. two or more things from one;
(3) [lang id =1028]業比量 from action, e. g. the animal from its footmark;
(4) [lang id =1028]法比量 from recognized law, old age from birth;
(5) [lang id =1028]因果比量 from cause and effect, that a traveler has a destination.
* * *
﹝出顯揚聖教論﹞ 比量者, 謂思惟決擇推度境界定其理也。 〔一、 相比量〕, 謂隨其所有相貌相屬, 或由現在及先所見, 推度境界。 如以見幢故, 比知有車; 以見煙故, 比知有火。 如是以王比國, 以夫比妻, 以角犎(音封, 即橐駝也)比牛。 以形軟髮黑, 輕舉色美, 比知是少; 以面皺髮白等, 比知是老。 以具如來微妙相好, 智慧寂靜, 勝行辯才, 比知如來應正等覺, 具一切智。 諸如是等, 名相比量。 〔二、 體比量〕, 謂由現見彼自體性, 故比類彼物不現見體, 或現見一分自體, 比類餘分。 如以現在比類去來, 或以過去比未來事, 或以現近事比現遠事。 又以一分成熟比餘熟分。 如是等類, 名體比量。 〔三、 業比量〕, 謂以作用比業所依。 如見遠物, 無有動搖, 鳥集其上, 如是等類, 比知是杌; 若有動搖等事, 比知是人; 若見跡步寬長, 比知是象; 身曳地行, 比知是蛇。 見比於眼, 聞比於耳等; 又若見瞑目執杖, 蹎(音顛)蹶失路等, 比知是盲。 高聲側聽, 比知是聾。 以所作業, 比知正信聰睿。 如是等類, 名業比量。 〔四、 法比量〕, 謂於一切相屬著法, 以一比餘。 如屬無常, 比知有苦; 以屬苦故, 比空無我; 以屬生故, 比有老法; 以屬老故, 比有死法; 以屬有色, 有見, 有礙, 比有處所, 及有形質; 屬有漏故, 比知有苦; 屬無漏故, 比知無苦; 屬有為故, 比知是生住異滅之法; 屬無為故, 比知非生住異滅之法。 如是等類, 名法比量。 〔五、 因果比量〕, 謂因果相比。 如見物行, 比有所至; 見有所至, 比先有行。 若見有人, 如法事王, 比知當獲廣大祿位; 見大祿位, 比知先已如法事王。 若見備善作業, 比知必當獲大財富; 見大財富, 比知先已備善作業。 若見修道, 比知當獲聖果; 見獲聖果, 比知先已修道。 如是等類, 名因果比量。
* * *
五種的推理法, 即一、 相比量, 即依照所見的去推理其他; 二、 體比量, 如由甲之體性而推乙, 由一部之體而推理全部; 三、 業比量, 即由所造之業而推理其造作者; 四、 法比量, 即由一部份的事而推理其他的真理; 五、 因果比量, 即見因而推理其果, 見果而推度其因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о решить контрольную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